您的位置: 首页 >致公艺苑>详细内容

百年致公路 赤子报国情 ——一名致公党员的信仰叙事

发布时间:2025-06-18 16:07 信息来源: 【字体:

光阴荏苒,致公党已走过百年征程。百年前,一群怀揣赤子之心的有志之士,为捍卫华侨权益、追寻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在历史的潮头创立了这一政党组织。史书中的字字句句,记录着先辈们“侨海报国”的初心;而百年后的今天,致公党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政治协商,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步履铿锵——这并非遥远的历史叙事,而是我身为致公党党员感同身受的时代答卷。让我引以为傲的,不仅是百年辉煌的历史丰碑,更是当下每一位致公党员正在书写的鲜活篇章。

一、信仰之灯的偶然点亮

曾几何时,我对民主党派的认知一片空白,只知中国共产党是信仰的高地。看着身边亲友陆续加入中国共产党,心中满是对组织温暖的向往。直到老邻居、常德最早的五名致公党党员之一孙圣杰同志与我深谈,“致力为公,侨海报国”的宗旨如一束光,照亮了我的人生追求——为国参政、为民服务,这不正是我寻觅已久的信仰坐标?2008年10月,经过申请、培训与考察,我正式成为致公党常德组织第50名党员,从此与这一光荣集体血脉相连。

二、风雨兼程的组织成长

近二十年党龄,我从青年步入中年,也见证了致公党常德组织从萌芽到壮大的不凡历程:从党小组到省直属支部,从市委筹委会到市委会成立,每一步都凝结着领导关怀与党员心血。初创时期,没有专职人员、办公场所与经费,老党员李宝瑞为组织发展奔走物色人才,党员杨丽辗转签发文件至深夜,医学专家易善元因积劳倒在岗位上……这些身影让我懂得,“奉献”二字从不是口号,而是刻在致公党人骨子里的担当。

三、淬火成钢的成长印记

加入致公党,便是走进了滋养成长的沃土。2010年,我在省社会主义学院参加民主党派骨干培训,胡旭晟院长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讲授让我茅塞顿开;2012年,党派推荐我到乡镇挂职,当被问及为何只任副乡长时,一句“我是致公党党员”道尽信仰的骄傲。在基层历练中,我学会扎根群众;与致公党中央、省委会及兄弟市委会的专家党员交流时,更感受到“致力为公”的精神超越了身份界限,让心与心紧密相连。

四、亲如一家的组织温度

常德150余名致公党员,构成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谁家有喜事,全员道贺;谁遇困境,众人分担。前主委杨成英将党员比作羽翼下的雏鸟,用“抱鸡母”的热忱整合资源、呵护每一个人;现任主委孙权新逐一走访骨干党员单位,为党员发展铺路。在这里,地位差异被“致公党”的共同信仰消融,唯有互助共进的温情流淌。

五、枝繁叶茂的时代答卷

如今的致公党常德组织,已从幼苗长成大树:7个支部、10个专委会架构完善,办公条件全面保障;“致公班”签约10余个,“爱心妈妈”工作室年均活动20余场,“德商乡恋”品牌入选《致公党中央案例选编》;围绕“三高四新”战略形成系列调研成果,30余条民主监督建议全部落地,多篇社情民意获中央统战部采纳……这一切成就,皆源于每一位党员的无私奉献——正如一根筷子易折,十根筷子成林,地方组织的星火汇聚,终成致公党百年辉煌的璀璨星河。 先辈们用热血谱写了致公党的昨天,而今天,我与万千致公党员并肩而立,以“侨海报国”的初心、“致力为公”的担当,继续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书写新的荣光。这,便是一名青年致公党员献给百年党庆的最好答卷。

(作者简介:雷杰,1982年7月出生,2008年10月加入致公党,现任市政协常委、致公党常德市委委员,常德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参与市委会多个重点课题调研,并撰写多篇调研报告、社情民意信息被省市平台采纳,多次被评为优秀市政协委员。)

分享到: